今天,《每日人物》整整一个版面专门报道武汉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9日浏览量:
《每日人物》(2025年10月16日第15页)
原标题:保护河流碧水与城市文化遗产
近日,2025“河流对话”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落下帷幕。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河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武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新实践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重要案例。
江豚“微笑天使”的频繁出现,证明了长江生态系统的不断改善;创意短视频《献给长江的演讲》让长江故事跨越文化壁垒广泛传播……保护一江碧水,传承城市文化文脉,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绿色发展的绿色发展标志的故事武汉市。
——编辑
夜游长江,吹江风,赏灯光秀;走东湖绿道,欣赏沿途湖光山色……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湖北武汉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旺盛人气的背后,不仅是著名景点的美景,更是武汉生态的不断完善和环境的吸引力。近年来,武汉始终围绕一个“水”字,更好地保护长江,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为世界大江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更多经验和智慧。
“微笑天使”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凌晨,长江忻州双流段,江面泛起许多涟漪,不少水流涌入。不安的江豚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银灰色。岸边,“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令人惊叹的瞬间。
“长江忻州双流河段是武汉首个通过科技监测手段确定的江豚固定栖息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豚项目工程师陈宇伟介绍,近年来,这里不断发现江豚,来自一两只零星的na lumilitaw sa simula sa halos 20 ngayon。双流的水域也被当地人称为“无细海豚湾”。
江豚的生存状况可能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近年来,武汉认真实施“江豚回归江城”计划,开展武汉江河段生命和生活生态调查,江豚养殖园区建设、船舶通航提速试点。 “微笑天使”时常出现在江城,已成为武汉的亮丽名片。
改善长江生态是江豚回归武汉的一大因素。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晖表示,武汉坚持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摆在高度重视的位置,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新双行动”,继续实施长江渔业十年。长江武汉段水质保持稳定优良,达到二级标准。
同时,武汉建立了跨城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雅江武汉段等跨区域河段全方位的生态补偿质量。城内有恩泽河。到2024年,长江武汉段及其主要支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武汉还加强重点湖泊综合治理,水质良好的湖泊由13个增加到13个,水质较好的Ⅴ类以下湖泊由年底的24个增加到2024年的51个,并从2021年开始连续四年“清剿”Ⅴ类以下湖泊。
长期监测观测表明,长江武汉段金口、天兴洲、双流三个水域江豚已形成固定种群。武汉市水产部门还选取了白沙洲、双流等7个江豚经常出没的地点,利用正面传感设备进行24小时实时记录,展现江豚层出不穷的活动画面。市民可以通过“慢李”一睹江豚嬉戏的风采ve 广播”。
工业遗产变休闲空间
夜幕降临,当我走过武汉市武昌区武昌湾1956公园时,看到古老的塔吊变身为空中观景台。海滨长廊里挤满了游客。露天舞台的“日落音乐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孩子们在趣味健身区玩耍。不远处的油条洲长江大桥在夜晚显得格外壮观。
“该公园由武昌造船厂旧址改造而成,主要包括堤岸改造、岸坡加固、景观绿化等内容。”武汉城建集团建设管理公司项目经理黄建新表示,武昌造船厂旧址是武汉现代工业文化的代表之一。清洗完团队后,发现工业碎片与原件一样生锈、防排水。大型机械基地,他们将其艺术性地融入景观之中,满足市民散步、休闲、娱乐的多种需求。
变化的背后,是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2020年以来,武汉启动百里长江生态走廊建设,以“接塌点、填补空白、提升亮点”为重点,规划实施生态沙滩、绿道连接、节点升级等重大工程,着力打造更多实验水域空间。
杨四港由原工业码头改造成开放式亲水景观平台;汉口江滩生态揭秘,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打卡地……近日,江汉碧岛、吴船片堤防改造两大“堵点”成功打通,武汉两江四岸生态岸全面建成连接的。
“目前,三环以内已形成82.89公里连续生态岸线和841.86万平方米滨水空间。”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王赤兵表示,武汉将继续推进廊道建设,以“安全廊道、生态廊道、交通廊道、文化廊道”综合建设理念为指导。 组织防洪安全和生态建设。
武汉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深入推进绿色园区建设提质增效,努力打造“湿地花城”。 “‘十四五’期间,共新建改造各类公园443个,使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02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03平方米;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2426公里,水系前置绿道占比超过60%。武汉市园林林业局副局长郑忠明表示,美丽的武汉千座园林、绿道相连,已成为市民生活的绿色口岸、产业活力的磁石、旅游胜地。
将文化背景转化为发展优势
不久前,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作品之一,“千古长河——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在武汉盘龙市文物馆启动。展览汇集了长江沿线37家文化机构和博物馆的160件(套)文物,串联起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明发展进程。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沉美辰表示,馆长团队分了五个主要类别有玉器、漆木、青铜、金银、陶瓷等,根据文化遗产的质感分为“琼居宁华”、“漆韵流光”和“钟声”。共有“灵异秀”、“浮光跳金”、“土火艺术”五个单元,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长江文明中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融合,了解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九省公路的便捷交通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武汉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盘龙城遗址、万里茶道、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武钢工业遗址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武汉不断提高激活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城市更新推动汉口历史街区、武昌古城等传统地标升级改造,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强考古发掘,黄陂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结合的新机制、新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创新融合,汉剧、汉绣、龙舟等非遗项目获得新生;生态观测点与“知音”邮轮剧场共同演出打造沉浸式长江文化体验……“我们加强革命文化遗产、纪念设施等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文化博物馆区、红色旅游等。”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建宇表示,武汉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成功举办了2023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和“锦绣长江”无损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与现代生活融合。国庆中秋期间,武汉共接待游客3462.95万人次,同比增长12.06%,实现旅游总收入217.04亿元, 同比增长16.35%。
原标题:湖北、武汉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珍惜生态设定并积累发展效益
近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的“河流对话”活动上,江豚的缺席经常被与会专家提及。
五年来,势不可挡的江豚在长江武汉城区段出现了40余次,为武汉文明文明建设“投下了重要一票”。
“长江武汉段生态环境保护出现拐点,连续五年保持II类,水资源水质达标率100%。”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晖表示。
成绩的背后,是武汉多年来的努力。张朝晖介绍,近年来,武汉全面检查修复长江排污口1842个,搬迁沿江化工企业93家,清理港口390个。各类类型,空置岸线50公里,完成新增造林面积11.94万公顷,新建绿道48公里,建成80.7公里长的生态滨水空间。
在生态修复方面,武汉既有强者自强不息的决心,也有久久成功的韧劲。 2017年,武汉市发布《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评价和生态补偿奖惩和生态补偿方案(试行)》,提出了全市范围内的奖惩和生态机制。
“我们还牵头湖北省建立跨市生态智慧补偿机制,形成上下游联防联控新格局。”张朝晖表示,武汉市与孝感、随州、仙桃等8市签署生态补偿协议,并签订横向分别与鄂州、黄冈签订长江干流、积水河、倒水河、沙河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实现长江干流武汉段全生态补偿,实现长江干流武汉段生态补偿。
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对山、河、林、田、湖、草、沙系统进行综合统筹管理外,还要运用科技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保护体系。
随着一声巨响,一束绿光从武汉经济开发区枫树路一栋楼顶射出,射入漆黑的天空。八分钟后,一张完整的大气图就形成了。
“该光束是脉冲激光,通过卷盖发射,可以对环境中的颗粒物进行检测并采集信号。”武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监测室主任胡克说。
大气系统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系统,受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多种变量影响,监测难度大。过去,跟踪是手动完成的。 “我们都拿着监视器,单独监测,检查效率低,盲点多,有时到达现场很久,空气成分就发生了变化。”胡克表示,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周期太长,保证准确性更加困难。
科技的加持让空中追踪变得简单有效。胡克介绍,激光激光器每次扫描覆盖半径可达6公里,可随时在空中进行“CT”。所有物质构成大气污染源的道路灰尘、餐饮油烟、粉煤灰等,都逃不过这束光束的“火眼金睛”。
不仅是空中监测,武汉的生态保护手段基本实现了从“人防”到“技术防御”的跨越:空中构建了由遥感卫星、小站、无人机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环境探测网络;在海岸上,构筑了由视频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热像联动识别、无人机等技术组成的“无抓天网”;水下建有24小时自动水质监测站。
提高生态环境领域管理水平,必须深度拓展管理链条,依靠制度和法治。
几小时前,武汉市江夏区法院向梁子湖一渔场发出“湖泊保护令”,要求督促其积极履行渔业生态保护义务。这份“湖泊保护令”源于一场纠纷。昂一俱乐部重新租用了部分钓鱼的水面和沙滩来经营水上娱乐项目,但遭到执法部门的取缔,并被迫拆除其在湖上建造的码头设施。俱乐部向江夏区法院向养鱼场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并返还剩余租金。
经过法官的调解,双方案件顺利合并结案。 “考虑到钓鱼活动可能会伴随着租赁水源或其他造成水污染的活动,我们发布了《钓鱼湖保护令》。”江夏区法院负责人说。
近年来,武汉市两级法院建立了刑事、民事、行政、执行“四位一体”专业审理涉案案件的格局。解决生态环境恢复问题,采用补植登记、技改减量、回填恢复等方式,从宽松到放松、从事后放松处罚恢复到事前恢复、从部分恢复到全面恢复。 ”
“我们还将审查环境资源案件中保护措施的适用,充分发挥诉讼回避公共利益的功能,在事前对生态环境进行司法保护,防止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前端到末端,从排查到预防,武汉不断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成为绿色资源:新建改造各类公园110个,林荫大道范围建成区中探灯大厦的开发,带动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集聚。
原标题:江润三镇连接城市与九州
51个集装箱经长江运输,从安徽安庆抵达湖北武汉阳逻国际港。与终点站铁路专线无缝连接,通过“水转铁”到达香炉山站。随后他们乘火车经中亚前往哈萨克斯坦。今年8月,香炉山纳金站正式启用,成为湖北第二大中欧(中亚)班列始发站。
“该班列首次采用‘直报关、无需中转、一张海票’的水铁运输模式,列车进港,集装箱无缝‘中转’。”香炉山站站长王保红说。
武汉,在国际米兰长江和汉江的一段,连接东西、南北。素有“九省通达”之称。近年来,武汉加快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持续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
向东,到达距武汉市中心70多公里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每天清晨,停机坪上依然灯火通明。在整齐排列的飞机下面,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将货物从飞机上卸下,运至仓库,然后运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
“货物很快到达花湖,第二天就到达世界各地。”鄂州花湖国际机场首创“空转空转”方式,国际转国际货物通关中转时间缩短至5小时乌尔斯。 “出口‘自动到港’实现二级出境,生鲜进口‘高速通道’支持运输过程中预通关,可提速2小时出港。”鄂州机场货运有限公司货站管理部部长刘晨禄
基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以客运为主、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以货运为主的特点,武汉正着力打造“九洲通途开放支点”,把航空“双枢纽”打造成“航空出口”。
“我们做好运输保障,让货流、物流展现活力。国际运输更加顺畅,客流更加密集,物流成本更低。”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何敏表示,今年6月,花湖国际机场共开通货运航线100条,天河国际机场运营客运航线210条。武汉率先建成覆盖全球的客货航线网络。
武汉除了统筹水、陆、空等基础设施“硬联通”外,不断深化改革,推进政策、法规、管理、标准等体系“软联通”,加快向高地入口转型,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在武汉市蔡甸区中德国际产业园浦旭武汉工厂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拿着工具,将零件装入真空泵半成品中。当组装好的泵浦产品下线后,立即送往自动化测试平台进行质量检验。
普旭集团工厂于今年7月落成,一期占地70公顷。 “从高效的审批项目立项之际,要准确享受“不用申请”的政策红利,武汉给了我们“全速”的政务服务保障。普旭集团武汉公司总经理吴飞表示,集团立足武汉、辐射全球,将把武汉打造成为集团全球战略的主要支点。
关注武汉、投资武汉、扎根武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外资企业关注的重点。向内看,目前,武汉已建立市级外企制度,及时回应外企关切;实施外企服务专家制度;全面推行外商投资开办企业“1050”标准,实现一次性申请、0.5天办结、0费用。
向外看,针对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武汉发布《武汉市跨境电商管理办法》《关于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2025年的通知》,从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助力开拓海外市场、降低跨境贸易成本等方面提出了21条具体措施,打造了武汉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帮助武汉企业从线上到线下走出去。
一组数据显示,武汉开放辐射力持续走高:上半年,武汉进出口总值2142.7亿元,同比增长22.3%。这一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13.6个百分点。
“面向“十五五”规划,我们将深入实施枢纽能力提升战略,努力打造多元畅通的世界贸易网络、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网络、协调一体的区域合作网络、全球互联互通的立体通道网络。”导演于立军说现任武汉市商务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