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港区发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9日浏览量:
黄石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 (湖北日报通讯员 柯恒 摄)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璐
通讯员 冷文 向方兴
金秋的黄石港,机场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近期,黄石港区临空科技创新产业园热闹非凡。黄石港区与长江实业投资集团战略合作项目具有省市三级关系,抢抓光谷科技创新走廊和花湖国际货运枢纽建设机遇。
由于黄石市距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仅8公里,机场经济发展“先到先得”。黄石港区明确“全球空港通”理念,提出“三带、三点”发展布局方舟三圈”,打造老城品质发展新路径。
打造空港商务服务区
所谓“三带、三园、三圈”,“三带”是指大全路空港产业带、长江文化会展文化旅游带、慈湖北岸创新创业带; “三园”是指临空商务、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三个产业园; “三圈”聚焦沉阳港、华新、万达三大主力商圈,共同打造鄂东消费中心。
对于第三产业占80%以上的黄石港区来说,消费服务业是传统的暴利产业。如何提高工业和制造服务业比重,建设“三个园区”无疑是重中之重。
秋天的天空闪耀新开通的大全路高架,可直达花湖国际机场。大桥沿线,11座总部大楼掩映在绿水青山的衬托下。这里是临空商务产业园,是致力于数字经济、商务办公、休闲服务功能的临空数字商务经济总部办公区。
产业园举办的华孚电商供应链项目,重点打造纺织服装跨境电商柔性供应链和订单服务中心,为鄂东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供应链综合平台服务赋能。
入驻产业园1号楼,由黄石港区与鲁马科技共同打造的黄石数字经济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首批共建数字经济应用平台之一。该省共有 6,995 个商业实体。新起点科技深度涉足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运营。目前,1号楼已全面投入运营,空港产业服务配套企业占比80%。
形成科技技术科学集群
马路对面,空港科技创新园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北区三座主体建筑已接近完工。集办公、展览、路演为一体的综合体拔地而起,成为黄石港区高端临空产业发展的重要交通区。
临空科技创新园致力于生物医药、光电、低层经济等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链融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对研究、生产和营销进行评估并连接供需。
黄石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空港科技园将采用“平台公司+专业运营商+基金”的模式,促进产业聚集、企业服务和园区运营,是黄石港区做强临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元初表示,将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平台运作作用,助力黄石港区打造产城融合、产业互动的商务机场和商贸产业中心高地。
“一进黄石港,就听到机械声。”黄石港区作为黄石工业之根,依托丰富的商业,发展服务业,吸引了大量麻木的人流。黄石区年轻人才和科技创新企业较多,而传统产业已退城入园,辖区面积较小。
智能工业制造业机场的Palpationakas
长江以北,浠水三化镇,黄石港区有一块“飞地”,林克工业园就坐落于此。
昔日黄石人民的“菜篮子”,如今已变身黄石港区江北工业园,着力发展智能交通装备制造、航空装备、航空物流、生物医药健康等产业。
随着武汉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黄石港区抓住机遇,与浠水县达成跨江合作协议,完善园区功能,促进园区发展。规模扩张,形成“一河两岸”结构化发展格局。
在打造“全园”运营过程中,引进科佳电子、华视光科技、三洲环境、满家服饰、临港新型建材、竹颗粒等一批企业入驻园区,盘活园区近2万平方米闲置厂房。
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目前,园区拥有各类企业54家,其中工业企业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专精特新业务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50%。
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是黄石港工业园区的“园中园”。到2022年,黄石港区、浠水县将投资近2亿元,实施三花跨江合作示范区,优化园区环境,形成“一河两岸、一区三园”协调发展格局。
“三园”并肩奔跑,在天空中展翅欲飞。上半年,黄石港区新增商贸、文化、旅游相关主体3500多家,现有经营主体6.23万家;新增“四大”企业194家,总数达到2977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29亿元,同比增长6.6%。
聚焦沿江生态、环湖风光、文化、商业、博物馆,大中山森林公园、拆机旧址、外贸码头等12个港口和工业文化地标该片区将建设“一带一路”,加快文化商业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和旅游体验。
沉阳港商务区、华新商务区、万达商务区是片区商贸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打造高端空港商务区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三圈”的不同定位,该区投入30亿元,对三大主力商务区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机场配套服务质量,维护机场交通。 
